微信掃一掃
雖說“五里不同俗,十里不同音”
但膠南有那么多“規(guī)矩”卻是相同的
年輕人越來越占了社會的主流
也擁有了話語權
這是時代的必然
不過,再怎么向前,再怎么發(fā)展
黃島的空氣、土壤和血液里
仍舊是“膠南人”的氣質
在膠南,總有些規(guī)矩要傳承……
(粗略總結,不全。歡迎補充及斧正)
吃飯的規(guī)矩
1、盛飯須先在鍋里把飯打松,盛在碗里的飯是粘連的散粒,不能有團團、塊塊。盛飯寧淺勿滿,可以再添,卻不能一次盛得高出碗口。
2、吃飯要端起飯碗用筷子夾飯送進嘴里,不能用嘴靠著碗邊撥飯吃,更不能把碗擱在桌上低頭扒飯。
3、飯須吃得顆粒不剩,吃完后筷子不能擱在碗上,因為這是飯還沒吃完的表示。
4、吃飯時不能邊揮動筷子邊說話,這樣會遭到筷子被快速沒收的小懲罰。
5、拿筷子的姿勢要標準,位置要恰當,太高,過于無禮;太低,顯得無知。
6、夾菜要順勢、自然,不能連續(xù)夾某個菜兩次以上。切忌目光老盯著菜,做翻、挑、“釜底抽薪”等動作。
7、要盡量夾靠近自己面前的菜,從別人的筷子上面越過、底下穿過去夾菜,都是萬萬使不得的。否則就會遭到“沒規(guī)矩”的低斥聲。
8、吃魚不能翻身,菜碗不能隨意搬動。
居住的規(guī)矩
1、自己家的垃圾絕對不會出現(xiàn)在對門鄰居家的“地盤”,倒垃圾時也順手就把鄰居的一起拎下樓
2、樓道里的公共區(qū)域絕不亂扔垃圾
3、上下樓梯時,關門輕手輕腳
(只有長得丑的人才穿成這樣昂!)
穿衣的規(guī)矩
1、出門之前一定要把自己收拾的“山青水綠”
2、如果碰到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日子或出席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,膠南人一般都會穿一套專門“出門”的衣裳
結婚的規(guī)矩
1、男方略施小禮還是必要的傳統(tǒng),不過如今都是獨生子女,膠南父母們也會在婚禮之后將當時的系數(shù)奉還,或是雙方一起出,這樣兩位孩子要同時贍養(yǎng)對方的父母。
2、結婚當日按照膠南的習俗,早上越早越好新郎要去接新娘,當然,不是輕易就可以讓你把新娘接走的,需要有撞門、堵門、求婚、戴胸花、敬茶等一系列傳統(tǒng)環(huán)節(jié)。
說話的規(guī)矩
1、公眾場合絕對不會大聲喧嘩
2、說話給別人留余地,即便再看著不順眼的人,如果沒有什么深仇大恨,膠南人一般不會一句話把對方噎死
膠南的老規(guī)矩,做人的老道理
掙銀(人),在老膠南話里是指一個人做事上品、到位,夠朋友,算得上“榜樣”!
雖然一般指小孩子?!袄贤跫业暮⒆诱鎾赉y……”
但是掙銀這兩個字用一個“掙”字傳遞了多少努力和成果啊。
有眼色:膠南人粗中有細的生活情趣,養(yǎng)就了普通人在處理人際關系以及做事方面的“識相”之道。往往善于察言觀色,會看別人神色行事。既使自己充分施展才華,又注意知趣不過分。
敞亮:“敞亮”是處理事體通情達理,按公認規(guī)則辦事。“敞亮”常常是別人對某人的一種事后評價,說他“不敞亮”是對這個人不滿,認為對方自私,不顧眾人個利益,違反游戲規(guī)則。
明白人:膠南人,對人對己的最高評價是“明白人”。一個明白人,是能夠在不用旁人指點的情況下,就知道該怎么做的人。明白是與生俱來的理性。既然是“理”性,就必須有“理”的特點:清清爽爽,明明白白。
上臺面:膠南人講“臺面”,臺面是一種氣質,也是一種體面。臺面不是擺出來的,更不是慣出來的,臺面是自然而然體現(xiàn)出來的高雅氣質。
精神眼子:是一種處世識事的能力。在商業(yè)化社會里,必須知道各種“門道”,但一個人門道多了,不見得是好事。你的“精神眼子”太多,朋友并不是看不出來,也許只是讓著你。如果你不識大體,一直把“精神眼子”當處事守則,可能有一天你反被自己的“精神眼子”誤了。
不糙:這兩字在口語表達中意義豐富。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(xiàn)。首先需要膽識,其次需要見識,再者需要深刻理解。一個“不糙”的人能從容與人交流,在一些場面上談笑風生,對大場面也應對自如。
活絡人:膠南人講一個人是活絡人,是講他的頭腦靈活,做事辦法多的意思。聽膠南人講話,你一定要頭腦活絡,才能真正聽懂他是在講點啥,是在表揚你還是在陰損你。
守規(guī)矩:這是膠南人最優(yōu)秀的品質之一:重信用,守規(guī)矩。膠南人十分恪守規(guī)則,抬頭不見低頭見。膠南變成了黃島,變成了西海岸,很大也很小。你行為做事不能讓鄰舍百家戳脊梁骨。如果你不守規(guī)矩,或者家里的“大人”沒有教你規(guī)矩,你就立不了足,交不了人,當然更成不了事。
國有國法,一個家有家規(guī)
膠南,雖然名字走遠
但仍有其厚重的過去和風情
也逐漸形成了她的“規(guī)矩”
也希望年輕一代,能夠傳承這些好的規(guī)矩,并樹立新的規(guī)矩……
來源:膠南人
尊重原創(chuàng)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果本條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后臺聯(lián)系我們處理。
聲明:凡非黃島印象平臺原創(chuàng)文章,相關材料均來源于網(wǎng)絡,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。
本期編輯:阿謙;本期校正:莫愁